玉皇觀村位于開江縣普安鎮之西,東鄰新場村,南接仙耳巖村和界牌溝村,西伴東岳社區,北臨寶塔壩社區,因古代在玉皇關修建有玉皇觀而得村名,村域面積2.5平方公里,6個村民小組,2910人。這里,唐代名將李靖曾揮戈擊寇,新中國開國上將許世友曾布陣殺敵,千年古剎金山寺坐落其中,留下了省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20年被列為達州市傳統村落名錄。
玉皇關留下李靖埡魁閣門
玉皇關在玉皇觀村三組,據《開江縣志》記載,李靖埡右側100米處曾建有玉皇觀,當地人將險峻的李靖埡稱為玉皇關。從開江縣城西去,一路平坦,到了這里,山勢隆起,狀如旋螺,有高屋建瓴之勢,山凹處就是李靖埡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,又是古今通往達州的險關要隘。
李靖埡因唐朝初年名將李靖而得名。據清朝道光十五年(1835)《新寧縣志》記載:“唐武德時,蠻酋冉肇則寇信州,衛國公李靖追擊于此,擒斬之,后人因名其地,以志功。”李靖(571—649年)本名藥師,是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,深得韓擒虎喜歡,經常一起談論兵法。作為初唐名將的李靖,南平江南,北平突厥,西定吐谷渾,身經百戰,皆獲全勝,為大唐盛世的開創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,唐太宗李世民稱贊其武功“古今所未有”。唐朝武德年間,開州冉肇則起兵反唐,統兵五千攻打夔州。李靖率輕騎800人,奇襲叛軍營帳,追殺叛軍至新寧縣玉皇關,激戰數日,斬殺叛軍首領冉肇則。為瓦解亂軍,減少不必要的傷亡,李靖下令手下高呼“丟刀者免死、逃出免死”,冉殘部紛紛繳械投降。2008年9月,開江縣文物普查辦在李靖埡古戰場遺址發現“逃出”、“免死”青石斷碑,聯接后通高1.35米、寬0.5米、厚0.17米,標明為“總督部堂示”的免死碑,今保存在開江縣文博所。
清朝道光二年(1822),新寧縣縣令謝玉珩在李靖埡修建魁閣(當地老百姓稱玉皇觀戲樓或李靖埡戲臺),東西朝向,歇山式頂,抬梁式梁架。檐下施斗拱,通高7米,檐高7.3米,樓臺距地表2米,面闊11米,進深6米;素面石臺基,高0.3米。樓閣兩壁磚石牌坊高10米,寬12米,樓下為石門通道。石門高2.5米,寬2米。橫坊刻“西山爽氣”四字,坊面浮雕戲曲人物和吉祥走獸圖案,兩側石柱分別鐫刻謝玉珩撰寫的楹聯,東面柱刻“東來要道無雙地,西去巖疆第一關”;西面柱刻“雞犬桑麻開世界,煙妯云霞護文星”。2021年5月筆者考察時,李靖埡魁閣不在,魁閣門尚存,門聯“雞犬”二字可辨認。2010年,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李靖埡魁閣門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千年古剎金山寺遠近聞名
金山寺因山勢宛若“金”字而得名,依山而建,座南朝北,自下而上,逐步遞高,主要殿堂沿中軸線作縱深展開,依次建有山門、寶樹堂、護法殿、大雄殿、藏經樓、禪堂僧舍、客廳、塔園、碑群、放生池等,殿宇重疊,錯落互變,主次分明,風格殊異,起伏幽深,古樹參天。禪林占地百畝,建筑面積達19000余平方米。
《開江縣金山寺志》記載:金山寺始建于唐代天寶年間(742—756),古名伽蘭寺,又名寶樹禪林。北宋至道二年(996),新寧縣治所由舊縣壩(原寶石鄉雁鵝壩)遷至新寧鎮后,香火日漸鼎盛,古建筑群落相繼完成,廟內管理系統日趨完善。寶樹堂刊行了大量的佛家珍本秘籍,藏經樓收藏的經版、佛典日趨豐富。金山寺在佛教凈土宗中的影響越來越大,寺內常住僧眾多達200余人,并有牛山寺、圓音寺等16座腳廟。開始設十方圣僧佛門道場,每逢酬神賽會,梵鐘法鼓,聲震晨昏。明正德六年(1511),因戰亂而被焚毀、破壞。
清朝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縣令李暉從達州西圣寺迎來德岸法師,募資重建大雄寶殿。稍后,佛門信士王、譚、尹三大姓捐土地百余畝,德岸僧高徒普濟誅茅破土,擴建殿堂、廟廊、僧房,鐫刻經版,再造藏經樓。道光八至十年(1828—1830),志行納僧廣于舊基,高于故制,擴建廟宇。道光十五年(1835),再度擴建寶樹堂、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褝堂、僧舍等建筑,規模宏敞,參天古木,寺廟環境凸顯古樸、幽邃之勢,遂成禪林古剎。令游人留連,鳥獸歸棲。由此至1966年,縣內先后設僧會司、佛學社,金山寺創佛學院,附設小學。歷代知縣及城、普兩鎮一百多達官貴人、地方名流均在佛事機構中兼職,清代蜀中著名畫僧竹禪多次蒞臨揮筆獻藝補壁,近代名人也相繼游山攬勝,留下許多不朽之墨寶。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,因破四舊,金山寺古樹名木被濫加砍伐,古建筑被大量拆毀,佛像、經版、佛經被大量燒毀,連歷代高僧圓寂后的棲身地舍利塔園也未能幸免,“西蜀金山”滿目瘡痍。
1992年開始,開江縣決定恢復開江金山寺,建立金山寺風景區,經過多年的努力,陸續修復了寶樹堂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禪堂、僧舍,新建了觀音殿、許愿亭、智慧亭、消災亭等,千年金山寺再現古樸典雅、莊嚴肅穆景象。
金山寺以禪林寬曠,殿堂建筑嬌美,神像高大,文物薈萃聞名于世,募刻佛經有《貝葉經》等,刊刻的《大乘妙法華嚴經》《藥師如來本愿經》《觀世菩薩普門品》《地藏王經》《華嚴經》《金剛經》等被開江縣文管所收藏;20通存碑記載了金山寺的歷史沿革、地理環境、建筑規模、興廢修葺及社會影響。蜀地金山寺與鎮江金山寺并稱于世。
1958年,金山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重點保護寺廟,1982年被達縣地區行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,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。
半天知縣出家金山寺為僧
20世紀30年代,金山寺有位法名體亮、后又號慧靈法師的和尚,其真名尹敬前,學名尹耀先,字鼎三,號頂酸。這些名號中,以頂酸最為人知,人稱尹頂酸。據筆者恩師尹祖健《尹頂酸生平簡介》一文記載,尹頂酸不僅自己酸,而且一門俱酸。正妻何孝貞叫憐酸,副室卓云卿叫慰酸;胞弟尹敬國叫次酸,堂兄尹敬明叫特酸;兒女輩中,長子叫幼酸,次子叫敢酸,三子叫小酸;而且他的一個叫宋庚辛的朋友也要跟到酸,自稱賡酸。真是“酸”得“不亦樂乎”!
尹頂酸(1877-1938),達縣大樹鄉人,小時進鄉村私塾讀書,勤奮好學,能說能文,頗有才華,后入縣學,考中秀才,早年留學日本,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,回國后參加保路同盟會,任過達縣議事會副議事長。辛亥革命時,他聯絡梁山(今梁平)人鐘集賢等在達縣發動聲勢浩大的起義,迫使守城的滿清官吏交權,達縣宣布獨立,尹頂酸被推選為達縣第一任知事(縣長),但為官時間很短,因此,流傳“好個尹頂酸,做了半天官”的民謠。1917年顏德基部駐達時曾任靖國軍中校參謀,后相繼做過營山、保寧(閬中)、南江知事,達縣中學教員,達縣教育局視學(局長)。他極力宣傳民主思想,主張男女平等,支持無產階級革命,資助其子女在家鄉大樹辦平民夜校。1929年,長子尹文雄被軍閥劉存厚以“赤色分子”罪殺害。同年,中共地下黨員唐伯壯被殺害后,他赴唐家撰寫挽聯“雖在縲紲中,非其罪也;有如日月蝕,人皆仰之”進行悼唁。次年10月,女兒尹文荃因從事革命活動也被捕入獄。
尹頂酸見子女和一些革命青年被殺被捕,極度悲憤,看不到希望和前途,思想逐步消沉,遁入空門。1932年到金山寺拜道明老和尚為師,削發為僧,做了佛門弟子。他對信徒開講時,每次的開場白都是“體亮今日來接緣,我名就叫尹半天,做過知事南江縣,大兒被殺女坐監……”他先從自己的身世說起,然后宣傳佛教教義。在他的自我解嘲、現身講佛法的影響下,一些社會知名人士感嘆人世滄桑,人生難測,紛紛皈依佛門,為金山寺添香捐資。他在金山寺出家后,又曾到開縣大覺寺注釋佛經,達縣金剛寺、白馬寺代理方丈,在達城三元官講佛法。后來,還擔任了達縣佛教會會長。
許世友金山寺布陣殺敵
玉皇觀村中的金山寺,不僅佛教信徒到這里從事佛事活動,平民百姓來參觀旅游,而且時為達官貴人的吳佩孚到這里避過禍,甚至后來成為偉人的朱德、劉伯承在20世紀20年代先后到過這里,留下了他們的足跡。有“許和尚”之稱的許世友在20世紀30年代也曾到這里,不是參禪念佛,而是布陣殺敵。
據開江縣委黨史研究室劉新見撰文記載,1933年10月27日,紅軍取得宣達戰役勝利后,受紅四方面軍總部命令向開江、開縣出擊。10月28日下午,許世友率領紅九軍主力25師,由宣漢縣的天生、七里乘勝追擊,經過回龍場,與敵激戰于寶塔壩。30日,許世友帶領的紅25師,經過長田朱家坪,占領巖門寺高地;紅三十軍的一路,由達縣檀木場邊境對面太陽山尾坡經長田天寶寨到達巖門寺,兩股紅軍會師,接著向縣城方向進攻,遇上“六路圍攻”的敵軍第8旅李圭如的22團、23團、24團在金山寺方向阻擊。敵人22團、23團分別從正面和側面阻擊紅軍,24團則策應22團。敵我雙方在金山寺的西面展開的激烈的戰斗。英勇善戰的紅軍將士,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,抓住有利戰機,一舉占領了金山寺。許世友將臨時指揮部設在金山寺,指揮紅軍同敵人鏖戰,經過一晝夜的戰斗,重創敵軍,僅金山寺一線就擊斃李圭如部連長1人、士兵數十人。敵人雖受到較大的傷亡,但后援部隊不斷增加。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,許世友率紅軍各路收縮陣地,扼守長田觀音山、回龍何家山、龍神巖,達縣大石橋一帶。